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951134647422传真:02034105874
PG电子中国一冶:姓“国”名“企”的担当
中国一冶,自诞生之日起,伴随着钢铁强国梦、社会富强梦、人民幸福梦的召唤,把奉献祖国、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融入企业发展的全程之中。一路凯歌高奏,一路大爱随行,一冶人用忠诚与汗水,树起了一面“负责任、勇担当”的鲜艳旗帜。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面对新中国钢铁工业极度落后的状况,党和国家心急如焚又雄心勃勃,做出了在武汉建设钢铁厂的决定。
为建武钢,先组冶建。1954年,1.6万余名专家与壮士,从祖国各地驰援而来,集结在中国一冶的旗帜下,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不到5年的时间,建成包括从矿山、炼焦到冶炼、轧钢系统及其全套公用辅助设施在内的武钢一期工程,形成了年产钢铁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十年来,中国一冶在“立足武钢、服务武钢、确保武钢”的思想指导下,高速优质地完成了主席视察过的武钢1号高炉、时为国内最大的武钢4号高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钢一米七轧机、新3号高炉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武钢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了一冶人的心血和汗水!
面对国家建设重任,一冶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畏艰苦。1961年春,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万余名一冶人挥师东进,浩浩荡荡开赴安徽马鞍山,在基本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以高昂的热情和斗志,仅用2年5个月时间,就奇迹般地建成了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当时亚洲最大的马鞍山车轮轮箍厂,同大庆油田投产、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和爆炸一起,成为1964年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四大成就。
“祖国号令一声下,背起行囊就出发。”半个多世纪来,一冶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先后承建了全国40多个钢铁企业的工程,建成了全国1/10的钢铁产能。在实现钢铁工业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几代一冶人默默奉献,托起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也铸就一段关于“梦想与责任”的传奇。
早在武钢建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二师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支成建制集体专业的部队,就构成了组建中国一冶的中坚力量,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斗精神,深深融入中国一冶的血液里。
1964年,在湖南常德至汉寿26.5公里3.5万伏高压输变电线工程中,中国一冶电装公司输电队不但出色完成了架设任务,更在施工中严守群众纪律,做到秋毫无犯,“梨园立杆不损树、稻田架线不毁苗”,被沿线群众亲切称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从此,“不穿军装的解放军”成为了一冶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符号。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冶人继承优良传统,将报效祖国视为自己的“天职”,凭借在压力容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为中国国防科研事业建设贡献新力量。
2013年,中国一冶完成了亚洲最大真空容器系统―――四川某部科研试验基地16700立方米线立方米高真空容器系统的建造,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以优秀的施工质量、一流的建设速度、严明的组织纪律,受到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在中国一冶还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招募新员工时,优先考虑复员退伍军人―――“他们为国家‘站过岗’,理应受到优待!”
在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为复原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常抓不懈也为中国一冶企业文化平添一抹亮眼的“橄榄绿”。该公司多次邀请老红军、公司老领导江涌以及部队给员工讲光荣传统;每年的“八一”建军节,还会召开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组织外出参观,为复员退伍军人、军属赠送慰问品、慰问金。
铁骨铮铮立军威,薪火相传树军魂。中国一冶承载60年光荣传统,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大潮中肩负起“一冶担当”。
当改革大潮席卷全国之时,中国一冶就率先挺进特区,不仅创造了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还为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带来了第一条大道、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第一座立交桥……时至今日,很多深圳本地人只要一提到“一冶”,仍会竖起大拇指。
而在自己的“大本营”,中国一冶更是完成了湖北龟山电视塔、武汉长飞光纤光缆厂、武汉火车站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成为武汉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排头兵”。
2009年,武汉市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决定大规模建设高架桥。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冶人责无旁贷,勇担武汉市首个BT(建设―移交)投融资建设项目―――二环线汉口段及金桥大道工程。面对全新的施工领域和复杂的作业环境,中国一冶全心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经过60次电脑模拟、19次移动打围,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建成了武汉市目前层数最多、高度最高的竹叶山立交桥,并在地面改造过程中,摸索出“提前公示、现场宣传、现场解释、合力补偿”的“16字诀”,赢得了工程沿线商家住户的理解与广大市民的支持。2011年9月30日,二环线及金桥大道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按期通车。
2013年8月,湖北省委、武汉市委阮成发在慰问一冶项目施工人员时,就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历史将记下一冶人为武汉的付出、为武汉的贡献!”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一冶在国家和人民遇到灾难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第一现场,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为抗灾救灾发挥重要作用。
1976年8月,中国一冶工业炉公司烟囱队参加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冶人冒着频发余震的危险,克服种种困难,抢修并新建烟囱14座,为灾区迅速恢复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敢啃硬骨头的施工队”的光荣称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一冶迅速组织包括作业人员、医疗救助人员在内的500余人,火速开往四川省汉源县,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灾区安装了5万平方米活动板房,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并分别受到四川省和武汉市政府表彰。
2011年,利比亚爆发。“不惜一切代价,不丢下一名员工”,凭着这一信念,中国一冶组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撤离。中国一冶利比亚5000套房建项目经理吴俊和财务部长吴姗在已经撤离到关口的情况下,得知有撤离人员遭遇袭击,义无反顾地选择原路返回,寻找伤者下落。随后,在中国驻外使馆和利比亚当地友人的帮助下,伤者被转移至突尼斯,并安全回国。
国企,姓“国”名“企”,诞生于社会,也必须回报社会。中国一冶在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将为社会分忧、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大山深处有孩子期盼的眼神,大山外有中国一冶炙热的爱心。2012年晚春,中国一冶发动党员筹集善款4.7万余元,为湖北麻城市张家畈镇黄市小学兴建了“希望厨房”。2013年,中国一冶又为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仁义第一中心小学捐建了“爱心书屋”。
作为祖国的建设者,一冶人不仅用巧夺天工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更满怀着对国家、对社会的眷慕与热忱,浇灌出一朵朵灿烂的责任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