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951134647422传真:02034105874
PG电子每年救助超过300人次“天下第一道班”驻守“云端”保安全
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自青海西宁至拉萨,绵延1937公里,全线米以上,在唐古拉山口,它的海拔升至最高,达到5231米。
5231这个数字,也被镌刻在青藏公路分局安多公路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院内的纪念碑上,碑上同时刻有:天下第一道班。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点,1990年,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将109养护保通点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
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冷时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当你踏进天下第一道班的小院,海拔5231米带来的压迫感十分具象化:呼吸困难、行动迟缓、头痛耳鸣,哪怕是蹲下系鞋带,起身之后也要两眼昏花,缺氧明显,站立不稳。身穿橙色工装、扛着锹,刚从外面干完活回院的养护工人会大步走过来提醒你慢点、慢点。
这样的情形对于地嘎来说,司空见惯。今年43岁的“路二代”地嘎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养路工。109养护保通点有39名职工,地嘎是工区长。
除雪除冰、抢险保通、养护作业、清理垃圾……地嘎和他的同事承担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路段59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青藏公路是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以上的出藏物资运输任务。109养护保通点养护的路段,9月就开始下雪,最低气温达零下36摄氏度。养护保通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吃些糌粑,渴了喝点酥油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雄鹰都难以飞过的唐古拉山,风雪呼啸,汽车制动失灵、钢板断裂、车胎损坏等抛锚事故时有发生,也有因雨雪天气、路况不熟、旅客严重高反等引发的交通事故。每到这时,109养护保通点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道班,而是过往人员的“生命守护者”。
“我们每年救助的人员超过300人次,保障6万余车辆的安全通行。”在109养护保通点的一间屋内,地嘎指着满墙的锦旗介绍说,为保障过往遇险人员的安全,保通点设立了临时救助站,免费为救助对象提供热水、氧气、食物和临时住宿。
平常人走路都困难的地方,地嘎已经坚守工作岗位10年。2014年,地嘎子承父业,来到109养护保通点。如今的地嘎,被高海拔“雕琢”了明显的痕迹:脸色黝黑,透着“高原红”,身体结实,常年拿铁锹的手长满老茧。采访当天,地嘎右手大拇指指甲上有一片青黑色,“是前一阵子不小心被机械碰到了。”
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11万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凿出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两条“生命动脉”,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这种精神在“天下第一道班”这个群体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传承。一人一把锹,从春铲到夏,又从秋铲到冬。109养护保通点39名职工中现在有很多是“路二代”“路三代”。
吾金旦增是“路三代”,奶奶和母亲都曾是道班养路工人,他的手机里保存着祖孙三代穿着道班工作服、坐在一起的合影。“我经常会看一看这张照片,想想她们是怎么坚守下来的,她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
在获救助人员的感谢信中,常常能看到道班工人被称赞为“英雄”。“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向前辈学习,守护好这条路。”地噶的话不多,但当过兵的他,说话简洁有力。
在地噶的手机相册中,除了一些被救助对象发来的感谢信,还有很多他儿子的视频。他的儿子今年快5岁了,在县城里上幼儿园。他点开最新的一个视频告诉记者,那是他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妻子拍的视频,虽然只有孩子背着书包的背影,但地噶在看视频时,满脸都是幸福。